88读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1章(第1页)

归纳以上所论,寅恪先生实集中德两方考据学之大成。当代中国有些学者往往视考据学为一时一派之方法,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曾大批考据学,大有当代堂&iddot;吉诃德之势。及今思之,实觉可笑。其实只要搞学问,就要有资料,首先必须把资料搞清楚:真伪如何?时代如何?来源如何?演化如何?相互关系又如何?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史料不清,而贸然下结论,其结果必然是南辕而北辙,不出笑话者几希。

我认为,herichl&uul;ders和寅恪先生为中西两个考据学大师。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印度发现了新碑铭,读不懂,就说:找l&uul;ders去。他被公认为近代最伟大的梵文学家。他同寅恪先生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考证名物,旁征博引,分析入微,如剥芭蕉,渐剥渐深。开始时人们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假设。但是,只要跟着他们剥下去,到最后,必然是&ldo;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do;,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我读他们两人的极端繁琐貌似枯燥的考证文章,认为是极大的享受,远远超过中外文学名著。并世并无第三人,同意我的意见的,大有人在;不同意者当然也同样大有人在。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各行,不能强求的。不管怎样,他们两人的著作,我总是爱不释手。他们那种天外飞来的奇思,于没有联系中看出联系,于平淡中看出深邃。读到会心处,直欲浮一大白。当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世间没有佛祖,我也绝非迦叶。但是,我和我的志同道合者们对两位大师的著作的爱好,难道同这个神话故事所表达的意蕴,没有相通之处吗?

要在寅恪先生的著作中找具体的例子,那就俯拾即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在文章中喜欢用&ldo;发古人未发之覆&rdo;这样的词句。事实上,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文章不管多长多短,无不发覆,无不有新的见解。我在这里只顺手举出几个例子来。王羲之为古今书圣,古人论之者、誉之者众矣。但是没有哪个人真能解释他所以爱鹅的原因。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韩愈古文运动的真正原因,古今论者也没有哪一个能说清楚。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iddot;长恨歌章》和《论韩愈》中解释了其中的前因后果。支愍度之所以提倡&ldo;心无义&rdo;,以及什么叫&ldo;心无义&rdo;,寅恪先生在《支愍度学说考》中讲得一清二楚。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他的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或多个别人从来没有解决,也想不到去解决的问题。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须再详细论证了。

寅恪先生还有一种令人惊奇的本领,不管什么资料,不管是正史,还是稗官野史,到了他手中都能成为珍贵的史料。他从来不炫学卖弄,也不引僻书。他用的资料都是极为习见的,别人习而不察,视而不见。经他一点,粗铁立即化为黄金。牛渔、马勃、败鼓之皮,一经他的手,立即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也无须再详细论证了。

寅恪先生之所以有这种本领,一则由于天赋,再则由于博学。根据我个人的体会,他还有一个脑筋里经常考虑问题的习惯。他无论何时都在认真、细致地研究问题。有一次他问我:《高僧传&iddot;佛图澄传》中有两句铃音&ldo;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rdo;,这是什么语言?可见这个问题在他头脑中恐怕是历有年数了。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4)

以上所论,仅仅是个人的一点体会。限于水平,我目前只能体会到这个程度。我觉得,寅恪先生实际上已经将清儒所说的义理、辞章、考据三门大学问,集于一身。从他生前起,学者们(比如郑天挺教授)就称他为&ldo;教授之教授&rdo;,绝非溢美之词,恐怕已是天下之公言了。

中国文化的内涵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前二者用不着再细加讨论,对于第三者,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ldo;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rdo;。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ldo;苦涩&rdo;、&ldo;闲寂&rdo;。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周先生的论述和观察,是很有启发性的。我觉得,他列举的这一些现象基本上都属于民族心理状态或者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情趣的范畴。

把这个观察应用到中华民族文化上,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在这个问题上,寅恪先生实际上已先我著鞭。在《王观堂先生挽词&iddot;序》中,寅恪先生写道: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我觉得,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在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中略)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中略)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金明馆丛稿二编&iddot;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251页。。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ldo;孝&rdo;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阅世心语  我的人生感悟  北方城郭  痛并快乐着  幸福了吗  季羡林谈人生  白说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留德十年  大唐西域记  另一种回忆录  真话能走多远  牛棚杂忆  季羡林谈写作  我授徒亿万倍返还!  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学问人生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热门小说推荐
战神归隐:七个姐姐绝色倾城叶羽洛诗雅

战神归隐:七个姐姐绝色倾城叶羽洛诗雅

养父入赘亿万富婆家吃软饭…身为天龙殿龙主的叶羽表示十分无奈,平白无故的多出七个绝色倾城的姐姐出来五姐叶羽弟弟,你老爸是个小白脸入赘了,你要是不听话,我们几个姐姐可会挨个挨个的修理死你哦。三姐小弟,这条蕾丝袜今晚必须给我吹干净哦,明天姐姐要穿呢…大姐小弟,十万火急,带苏妃速来公司!五姐小弟,姐姐腰疼,你会按摩吗?...

陶然靳暮言

陶然靳暮言

陶然靳暮言作者暮光里的爱陶然靳暮言txt下载女人,乖一点。男人命令。一夜缠绵,陶然肚子里多了两个小宝宝。五年后,陶然携子归来,挡二爷的道,看二爷的身,就是不爬他的床。二爷怒,萌宝急,父子俩各种挖坑等陶然跳。陶然被逼到墙角,二爷,负责时间已过期。儿女都在,保质期有效。小九哥发言,爸比,你应该睡服妈咪。小花妹强调,妈咪,你需要征服爸比。...

宋少的亿万新妻

宋少的亿万新妻

他是宋司庭,她是叶情深,两人的结合是为了庭~深!...

羁绊

羁绊

俞菀是被贺隽樊从路上捡来的。十年的时间,她成为了他的秘书,也成为了他的,女人。俞菀一直觉得,她对贺隽樊是特别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未婚妻哭哭啼啼的告了状,贺隽樊一脚将她踹出去的时候俞菀才发现。原来,自己任何人都可代替。再见面时,他依然高高在上,俞菀却当场将孕检单甩在他的面前。贺总,贺太太这个位置比起我妹妹,我或许会更加合适。...

顶级宠婚:闷骚老公坏死了

顶级宠婚:闷骚老公坏死了

同父异母的姐姐不想嫁给传闻中又丑又不能人道的未婚夫,亲生母亲下跪求她你姐姐值得更好的,你帮帮她吧。她心寒似铁,代替姐姐出嫁。新婚之夜,英俊的男人皱眉看她太丑了。她以为两人从此会相敬如冰,却不料,他直接将她压倒再丑也是我的女人。她瞠目看他你你不是不能男人剥下她层层的伪装,看着她本来漂亮的面容,邪笑道看来我们对彼此都有误解。...

心尖挚爱:秦总独宠小娇妻

心尖挚爱:秦总独宠小娇妻

作者可可利口的经典小说心尖挚爱秦总独宠小娇妻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一夕之间风云变幻,父母双亡公司破产,又遭亲人无耻逼迫。男人如天神降临一般救她于水火之中,却又带来一纸协议他对她的好是表象还是真心?暧昧又疏离之间,她该如何抉择?直到天神骤然陨落,才知道他一直独宠她一人!...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