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步,变迁就是长进成熟;
第三步,长进成熟,就是永远不断地创造自己。
第一步,容易讲。第二步,用滚“雪球”的比喻,也明白。第三步就是永远继续不断的增加新的东西。譬如最熟悉我的朋友,对我的过去都知道,但他决不知道我明天会做什么,甚至五分钟以后做什么,也很难知道。
一切事物,都是连续创造出来的,不是前定的。过去的事不能当做推算未知的根据。画家画画之前,没人知道他会画什么,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每一点经验都是新的,都是自己创造的,不存在预先规定的东西。
7.心物关系问题
先讲关于第三组“心”与“物”的问题。用这个见解看来,心与物完全相反。物质界是静的,不变的,固定的,可分为部分甚至原子、分子。物质界是小部分组织起来的,从这里到那里,虽然可以重新安排组织,物质总是不变。
照柏格森的意思,物质界是空间的关系,心理上的经验,要用“绵延”来解说。物质只有空间的,有“时间”,也只是空间的变相。“真的时间”本身就是变迁,物质界的时间是假时间。譬如说三个月后有日蚀,这三个月好像是真的时间了,其实能这样隔断的,还是假时间,是空间的变相。
我们可以用比喻说明假时间与“真时间”的区别:时钟上长短针表示的几点几分,是用长短针的相对位置来呈现,所以是空间的变相,不是“真的时间”;人饿极了急需食物充饥,人掉到水里,等人来救,公堂上将判而未判,这些流逝、等待、煎熬,才是“真的时间”。用这种时间与钟上长短针表示的时间相比,就知道“真时间”与假时间的区别了。
8.感觉来自物的影响
这一段话总结起来,就是物质界是空间的,心理的生活经验才是“真时间”。柏格森还有一种讲法,就是用“感觉”与“记忆”来讲。他说感觉全是物质的影响,譬如这个杯子把烛光的火反射出来,可以说他是感觉到烛火的热;镜子能反射一切东西,也可以说有感觉。外物的影响,是纯粹的感觉。
9.“记忆”为人所独有
杯子、镜子可以有感觉,“感觉”是物的影响,但“记忆”决不是物所能有的。记忆可以把种种过去都召回来,立刻跳到将来,随着时间增长、随时吸取。这是唯独人才拥有的现象,这决不是物所能拥有的,只是太习惯,熟视无睹。如果人真能明白记忆的作用,纯粹唯物论的见解,就不攻而自破了。
物质可以彼此感觉,杯子放在烛光的前面,杯子有感觉,茶壶放在镜子的前面,镜子也有感觉:但这些都是死的。人在生活上的感觉不是这样,人的感觉会因需要而有所“选择”。手放在眼前,便把大门遮住了。
柏格森说:这因为位置近的比远的更重要,所以把不重要的挡住了;走到门口,大门就显现出来。大门的重要性也就上升了。譬如说地球是圆的,乍一听,一定很奇怪,如此一来,这边是头在上、足在下,那边不就是头在下、足在上了吗?柏格森说:这个例很可以说明我们用感觉中的区别,应用到物质界去,是不可能的事。
10.人的看法“再造”了“我们”的世界
柏格森说,因为动作行为上的需要,人硬把宇宙分割成片断,其实真的宇宙并不是片断的。就是物质界,虽有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像是片断的,其实本来也不是片断的,因为事实的需要,就把区别硬加上去。
这种分析,重要在柏格森的断案。他提出假说,认为这样看来,不动的、不变的、死的物质界,也许可以鲜活变动起来,与心灵世界一样。这是一个极大的假设。他说:因事实的需要,硬用人的智慧(这是他所最看不起的),把不断的世界割成固定的、死的、有区别的世界,本来物质界与心界是没有分别的。
柏格森见解的两点:
第一,科学上把“质”与“力”的区别根本打消。譬如桌子,不是物质,而是无数的力在活动。这就是科学把质与力的区别打破了,再用力来解释质。
第二,人的记忆确把经验割成片断,又怎么能不知道物质界也是割成片断的呢?
现在再把他应用到第一组本体界与现象界的问题上去。
从前的人以为本体界比现象界为高,超出现象界之上。柏格森以为本体界并不高,并不难懂。本体界就是继续创造活动永远更新的“真的时间”。人只要内省,不要因为需要知识就把绵延遮断,自然能达到“绵延”,这种真正的时间。
11.智力与直觉
柏格森从这个本体、现象两界的区别上,引出知识论的两个重要观念:“智力”与“直觉”。这两个观念都以知识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为前提,就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确定知识的价值。但与实验主义不同,柏格森看不起知识,不相信知识,以为知识把“真的时间”遮住了。
柏格森看不起知识,主张直觉,只要内省的程度到了,自然会有直觉,自然就知道本体是连续不断的创造。柏格森受到古代神秘主义的影响,为了杜绝知识对生命的曲解,宁愿调用神秘色彩极浓的直觉主义观念。
无论如何,柏格森这种学说,一方面固带有很科学的意味,另一方面要顾及人类满足宗教形而上学的欲望,又带有神秘的意味。他这种态度,也许是他享有大名、信徒很多的原因。他以实验主义的论调作为根据,又能满足各方面的欲望,自然有这么多的信徒、这么大的名声了。
再把这个观念应用到终极问题上,就是宇宙是前定的还是自由的问题。柏格森以为“真的时间”之内的宇宙,不断创造进化,时时活动,时时变新,决不会前定。人知道过去,决不能知道未来。占据空间的物质世界是固定的、隔断的、前定的。
柏格森讲“真的时间”是创造发明永远不断的,可比诗人做诗,诗中从一个字一个字的分开来看,是机械的;但其神味诗兴,是创造的、独一无二的。创造进化更新生命内涵,锻造自由。不能做到这个地步,只有堕落到机械习惯中。
12.达尔文观点的疑难之处
他在这部书中,指出达尔文生物演化学说的三个主要观点存在疑难:
(一)生物的种种机能是由极微细的变迁一点一点积累而来;
(二)这种微细的变迁,应对四周环境,不知不觉演变出来;
(三)是自然天择:变迁以后,适合环境的,子孙繁昌;不能适应环境的,就淘汰了。
达尔文这种讲法,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有许多机能是很复杂的,照达尔文讲,一定以为这是一步一步很微细地累积起来的,越复杂越有用;但是这些机能在没有发达到这样复杂的时候,有什么用呢?达尔文说眼睛是为应对环境演变出来的,但是要演进到相当复杂的程度才能应用,只有一小部分机能而还没有完全成为眼睛,看的机能如何运用,没有运用又怎么能继续演变?
目的论者则以为,这些变化,一定出自一个人格神之手,有了计划,有了目的,然后一点一点地演变出来。例如一所房子,必须先有目的,从基础、地板、墙壁、屋顶和装饰,一层层堆积起来,最后有复杂完整的房子。生物进化也是如此。眼睛的变迁,是计划好了才这样变迁的,是先有目的。柏格森认为,这两种观点,在达尔文的思想中都存在,虽然解释得精细严谨,但始终是在生物演变的投影上做工夫,从未深入生物演变本身。
13.批评机械论和目的论
柏格森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开端就批评机械论和目的论。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都只承认现成的,而不承认新生的力量。
达尔文以为,进化是小分子机械的因缘和合,和合好的生存下来,不好的就消亡了。这种小分子和机械和合的规则都是现成的。目的论假设一种计划,以为想造房子一样计划好的,现有的和将来出现的,早就包含在过去之中,没有任何新生的东西出现,也不承认创造和发明。
柏格森以为这两派所以不能有满意的解决,都是因为想用知识的缘故。不知知识只能应付物质,不能懂得生命的。生物进化的生命,就是“真的时间”。知识只能对付分段的零碎的东西,决不能懂得永远变迁永远创造的生命。譬如潮水打过一块海上的小石,小石是死的,怎样懂得潮水是个什么东西。知识要懂得生命,也和这个道理一样的。
第一种问题能够领会生命的是意志,不是知识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 美漫:某科学界巫师的刺客无双 我们究竟该过怎样的人生 猎妖神殿 从县令开始的签到生活 小道青帝 妖魔世界里的武夫 开局继承神魔墓场 吕思勉文集·吕著中国通史(下) 乔国桢、周铁忠夫妇纪念文集 斩妖从熟练度面板开始 暴力法神 我真不想长生 毕业之后还要上的10堂英语课 我是明末搬运工 全球碎裂亿万份 吕思勉文集·吕著中国通史(上) 豪门战神狂婿楚叶沈怡雪 大策划迷你Q 刚成人皇:开局亿倍暴击
无限魔化由作者勇猛的鱼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无限魔化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
"苏念风和这个恶魔弟弟签订一份同居契约第一,不能每天早上出现在我的床上!第二,如果出现在我的床上,一定要穿着整齐的睡衣!第三,不能使唤我给你洗澡!第四,如果一定要我帮你洗澡,请务必穿好衣服进浴缸!"...
一代战神秦九州重归都市,为弥补遗憾,搅动风起云涌,以不败之资横行四方,诸天震颤。...
一代重击之王郑汉,横扫诸大格斗赛事,令诸王俯首,成就赫赫凶徒之名,然后他说从现在开始,我要这格斗界,再无王者,唯我独尊!...
一次偶然,让李勇不仅拥有透视能力更拥有八十个医生的毕生经验!从此疑难杂症,全包!你有隐疾?没问题!开刀难度大?小意思!妇科病?额,等等,真的没有那方面的想法,毕竟能看的,都看的到...